2012年1月3日 星期二

再識猶大 重思我信

《猶大福音》的坎坷命運

一九七八年,一本裝在石盒內的古代檔在埃及尼羅河岸出土,這本以古埃及科普
特語言(Coptic)寫成的紙草手抄本,經專家鑑定後,確定與一九四五年在埃及 Nag 
Hammadi所發現一批諾斯底圖書文獻The Nag Hammadi Library的文字雷同,其中所
表達的世界觀也大多一致。這本古文件後來被證實,就是主後一八○年里昂主教
愛任紐所判定為屬於諾斯底派異端的一本福音書 ──《猶大福音》(The Gospel 
of Judas)。

這本《猶大福音》與書中主角猶大一般,命運堪坷。其中被偷走一次,轉賣二次,
而於一九八九年流落於紐約Hicksville地區的一個保險箱內任由腐壞。二 ○○○
年,有幸為古董商Frieda Nussberger Tchacos以三十萬美元購得,並經由耶魯大學
鑑定後確知這本古文件就是《猶大福音》。事後Tchacos說這是一件不尋常的使
命,好像猶大選中了她來幫他平反。

這本《猶大福音》於二○○二年送往瑞士日內瓦大學進行修復工作,同時也由精
通古埃及科普特語的Rodolphe Kasser 及Stephen Emmel兩位教授著手翻譯。這個工
作好不容易終於將大約一千塊的碎紙片拼湊完成,除了其中百分之十五已經消失
外,其餘百分之八十五修復成功並可進行閱讀翻譯。


對猶大角色的不同詮釋

猶大這位在聖經裡始終被認定為出賣耶穌的背叛者,在這本諾斯底派的《猶大福
音書》裡有了不同的詮釋。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名稱來自希臘文的 gnosis,
可解釋為一種神秘的「知識」,或稱「靈智」。這種靈智可使人直接與神溝通,
並認知身體是人內在神靈的牢籠,人要自邪惡的物質世界解脫才能得到拯救。而
《猶大福音》大意是描述耶穌自己安排了上十字架的酷刑,由此才能使基督的神
靈釋放。這是一種神秘的靈知,只有愛徒猶大能洞察;於是耶穌將此出賣祂的任
務交由猶大執行。這樣說來,猶大不但不是背叛者,而是能洞察耶穌心意的門徒;
經由他,耶穌肉體的死亡,才能讓基督的神靈得釋放。

這本反映早期一群諾斯底派信徒的看法,儘管被早期教父視為異端,但仍值得今
日基督徒團體重視。如同最近風靡一時的小說《達文西密碼》,儘管書中所提耶
穌與抹大拉的馬利亞是對夫妻且傳有血脈,並由一個秘密團體「錫安會」所保護,
已被諸多學者專家視為有人捏造且被引用為小說情節而已;但有關抹大拉馬利亞
在基督信仰中的門徒地位仍值得現今我們探討,至少在大貴鉤利後的羅馬教會,
視她為一位妓女是有強化男性教階制度的用意。


今日教會對偽經作品的反思

首先,根據一九七七年出版的The Nag Hammadi Library文獻,共有四十五卷書,
其中五本稱為福音書,即《真理福音》、《多馬福音》、《腓力福音》、《埃及
福音》及《抹大拉馬利亞福音》。而《腓力福音》(Gospel of Philip:63章~64
章)與《抹大拉馬利亞福音》(Gospel of Mary:17章~18章)就敘述耶穌與抹大
拉馬利亞的親密關係(但不能據此斷定是夫妻關係),以及她在早期門徒中的地
位。我們其實可以不用太在意將《達文西密碼》的劇情發展當真,但其中所激發
我們好好思考對聖經的不同見解是有助益的,至少可從刻板的抹大拉馬利亞的印
象開始。

其次,傳統教會對猶大的觀點仍是一位出賣耶穌的「背叛者」,但在此仍有二個
論點值得現今基督教團體省思:一、我們應該認知到於主後六○年至一○○年完
成的新約福音書,是漸進的強化猶大的背叛,甚至最後認定猶大貪錢,是「魔鬼」
進入猶大心中。以但丁的〈地獄篇〉來說,猶大是被囚禁在最底層,任憑撒但從
頭吞噬他。二、猶大的背叛在基督教歷史中常被等同於一種猶太人的特質,而在
各個時代視猶太人為貪錢及會出賣社團的奸詐小人,而有「反猶太人」(anti- 
semitism)情結。以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為例來說,其《桌邊談話》(Table Talk)
就曾將猶太人與教皇信奉者同視為不敬神的壞蛋,甚至主張禁止猶太人放高利
貸,將其驅逐出境,或摧毀其會堂及猶太法典。

再者,《猶大福音》這本剛出土的諾斯底派文獻,顯然對猶大這位門徒有不同的
詮釋。在逾越節前三天,耶穌以孩童的形像出現在門徒的聚餐中,此時耶穌大笑
門徒自以為是敬拜真神,其實門徒錯了,他們所敬拜創造這個世界的神不是真神
(這正是諾斯底派的神觀),真正的神是超出人們想像存在的神,而這點在門徒
中剛好只有具有靈智的猶大能瞭解。因此猶大漸漸瞭解自己的任務是出賣耶穌,
此犧牲自己的行為是一種敬虔行為,將被困在肉體的基督神性釋放出來。當然,
此論點不被早期教父接受,里昂主教愛任紐斥為異端,並以四個方向做為世界支
柱來選出馬可、馬太、路加及約翰為主要四本福音書。

最後,相對於諾斯底派神秘主義觀點,一種對猶大做為採取現實主義的詮釋也值
得省思。新約學者Oscar Cullmann認為,耶穌門徒中半數以上是革命奮銳黨徒,
而「背十字架」是奮銳黨招募黨員時所用口號。若猶大是一位革命黨徒,他不就
是殷切期待耶穌以對抗羅馬的方式來成就上帝國嗎?以彼得為例,身上帶刀可否
也可聯想為一個充滿熱情的革命分子呢?若猶大是以強迫的方式逼迫耶穌就
範,在最後關頭不得不採取被迫的對抗來實現上帝國的到來,也許革命就會水到
渠成。這或許也可解釋為何猶大事敗後,就將三十兩銀子擲回那些猶太掌權者的
面前,隨即悔恨地自尋短見(馬太福音廿七章3~5節)。

唯一遺憾的是,猶大選擇了自盡使他的作為之不同詮釋無法發揮太多實質意義。
同樣三次不認耶穌的彼得或逃之夭夭的其他門徒,儘管本質上與猶大的作為無太
大區別,但事後的選擇,卻賦予彼得與猶大在教會史上不同的意義。也許!這才
是重點所在,畢竟沒有人願意當「猶大」,承受背叛者的罪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