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日 星期二

「靈」是什麼?

●「靈」之古典意涵

「靈」源自拉丁語spiritus,德文是geist,常被譯成「精神」。希伯來語以「氣息」(ru’ach)人類呼吸的經驗表達「靈」之意涵。人類體認活著的力量就是「氣息」,有氣息的地方就有生命力,氣消了生命就結束。以希伯來人的信念來說,「靈」作為生命的力量,也是統合生命意義的核心因素,可說是生命「力量與意義的合一」所在,人依此而活。這是上帝創造人類之獨特記號,人類具有上帝的形像,上帝「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創世記2章7節)。

「靈」作為生命氣息,卻在後來伴隨希臘哲學而發展的基督教教義,因著神秘主義與禁慾主義的結合,而將靈、肉分離,不但使「靈」原來所含有的統合肉體「生命力量」之意義消失,甚至還將肉體視為罪惡根源與之對立分離。柏拉圖可說是始作俑者,他認為這個世界的基本原形是「理型世界」,而「物質世界」是依此複製而成。由於感官世界處於流變,因此無法建立任何確切知識,而無永恆價值。物質也因著流動而傾向惡及毀壞。兩者居中的媒介就是「世界靈魂」(world of soul),而理型的世界,為靈魂本質所棲息。

「世界靈魂」是宇宙變化原動力,具有智慧、理智,而使宇宙萬物安排井然有序,各物各盡其職。柏拉圖說,世界靈魂如雙頭馬車,展開雙翼飛翔天界,與神明為伴;亦可降落人間,指導人性,認識永恆天界。然而,當世界靈魂一旦理性失控,情慾氾濫,靈魂之羽殲毀,它就會落入凡塵,不得不依附於人類笨重肉體,由此失去高貴、理型之美,受世間種種慾念干擾。

柏拉圖認為,靈魂如同被慾念裝滿的瓶罐,無法填滿,如同受到肉體情慾囚禁,永無滿足;若要脫離肉體情慾不受污染,就必須回歸理型世界。回歸的方法是靈魂在既有相似事物的知識中回憶理型世界(Learning is Recollection),進而回歸理型世界。柏拉圖說:「當靈魂受到愛的激勵,我就追求理型的世界,在塵世間重整我的道德,恢復我的雙翼,再度飛翔回到理型世界,與神明為伴。」

一本流傳於3世紀初,源自亞歷山大的諾斯底經典《靈魂的闡釋》,綜合了舊約、保羅書信與希臘荷馬史詩,闡述基督徒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而是與這黑暗的世界統治者及邪惡的靈爭戰。此書同樣描述了靈魂的墮落及解救,告誡蒙拯救之人應當過著禁欲生活,與帶來敗壞的「肉體」鬥爭,直到靈魂從肉體解脫得著全然的救贖。

「靈」本是生命氣息,支撐生命活動之核心因素與力量。後來卻在早期基督教禁欲思想、奧古斯丁的個人墮落及蒙恩經驗,又結合新柏拉圖主義的二元神秘思想,而成影響至今的基督教「靈」、「肉」分離之「墮落」(肉體)與「蒙恩」(靈魂)學說。

●「靈」之近代意涵

形塑近代思想的笛卡兒是將形上學的「靈魂作用」,導引為心理對外在事物認知的「心思作用」。對笛卡兒而言,靈魂並非像亞里斯多德式的從感覺或經驗中得知,而是在於它自己的本質和理性中體認。它可能停留在無意識狀態,直到經驗觸醒它而成知覺的形式。

笛卡兒認為,靈魂是形塑思想時一個活躍而有創意的夥伴,而思想是我們所能直接得知的唯一實體(我思故我在)。然而,當觸及這個「理性靈魂」的解析探討時,笛卡兒仍脫離不了傳統的二元束縛,認為靈魂是非物質的,它的概念沒有長度、寬度、重量或物質的任何特質。簡言之,這個使「我之所以為我」的靈魂,基本上還是與「身體」在根本上有所分別。不過,笛卡兒對感覺、記憶、想像與意志所作機械式分析,卻是影響近代心理學發展的主要根源。

弗洛依德在晚期所發表的「人格」理論,可作為「心思」或「意識」進一步的根源探討。像達爾文般以進化法則來探討生命(肉身)之起源,弗洛依德以「人格」進化法則探討思想或意識之源起。弗氏企圖以「本我」、「自我」及「超我」此人類心理作用,解釋人類因著環境適應而源起思想或意識上之進化。在此,古典的靈魂作用被一一還原在「心理作用」下之合理解析,連作「夢」之原始靈魂想像(一個脫離肉體的我),也以自我心理欲望所了解取代。

●「靈」作為生命力量與意義之合一

在此,基督教教義中的古典靈魂學說正面臨近代思想之巨大挑戰,基督教若不能重新理解及詮釋「靈」在生命作用中之真正涵義,也只有再退居古典靈肉的二元分野來作防衛抗拒。到此,不管是古典的二元論或近代的心思說,都失落了靈魂作為「生命氣息」及「力量與意義之合一」的原本認知。

涵蓋心思與理性之「心智」(mind)這個詞語,雖然不能全然代替「靈」(spirit),但它在生命的教理中仍持有根本的作用,表示著對生命存有的意識認知,意識自身及與環境的關係。它包含著知覺、認知、智性和意向。「心智」在構造上被認為是由「理性」所決定。另外,現代人喜愛且常用的「精神」一詞,也無法全然代替「靈」的理解。「精神」就其意涵而言,是單純指向事物本身所顯示出來的本質特色而已。

然而「靈」的意義包含著「心智」、「精神」,但又超越它們。「靈」同時包含著「愛」、「熱情」及「想像力」。沒有愛,心智的思想是空洞的;沒有熱情,精神的顯示就缺乏動力;沒有想像力,心智與精神的活動就停格在歷史平面,無法與永恆事物接軌。「靈」是具有統合生命意義之生命力的象徵,是生命氣息存活的核心力量。

人們對自身及事物的認知,因著「靈」參與了心思及理智,而使心思可以向著永恆意義來開放,理智可以朝向終極真理來探索,使對事物的認知匯集了外在實體與內涵本質的全然了解。人們對自身價值的洞悉,因著「靈」參與了身體與生命的成長,而使自己人格的統整更加健全而懂得調適節制。人們對自已的行為取向,因著「靈」參與了抉擇的意志,而使認知與行為更具倫理性與終極性來達成「知行合一」。人們對生活周遭事物的遭遇,因著「靈」所散發出的「愛」,而衍生關懷之情。在此,「靈」的意涵可理解為生命「力量與意義合一」之核心基礎象徵。
X  X  X
總結來說,「靈」引導人們體察自己是精神性動物,統合「生命力量與生命意義」的整體發展。藉由「靈」,人們不只在生理、情感、智識發展自己,也可展現個體和其他萬事萬物深刻連結,使個體對生命的整體性和獨立性更具深沉歷練,體悟創造的豐富感,及驚豔於各種不同的生命妙處,展現日復一日對生命價值之領悟,並在「敬畏永恆」「主體價值」「萬物連結」「愛與關懷」「人格統整」「情緒表達」到「知行合一」等等來引發活力,實踐個人生命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