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日 星期二

「敬拜讚美」之後?

「敬拜讚美」風潮自1990年代由韓國引進台灣後,已匯成現今教會流行趨勢。儘管有人認為它吟唱的歌詞曖昧,曲調迎和,過程庸俗;也不得不承認它確實魅力有加,染上後還會上癮,愈唱愈能起勁,鼓舞會眾興奮地齊來奮興教會。
 
宗教詩歌所要表現的應是寓於永恆之中的此時此刻,它借助樂音在情感上將自己與上帝聯繫一起。情感是宗教思想的補充品,是心靈的一種意向,超越思想和行為的一種直接體認。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湯樸(William Temple)雖然感受「當音樂激盪著我們,在這種完美的滿足中會忘卻自己的存在,體認持續的時間消失,永恆的瞬間來到。」然而感受過後,他仍說:「當這一切都過去時,我們應低頭細想!」這就是關鍵所在,台灣的教會在「敬拜讚美」之後,應該齊來低頭細想!想想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意義是什麼?想想「敬拜讚美」之後,我們要做什麼?
 
■「敬拜讚美」中的情感安置
 
宗教音樂的重要性在於聯繫宗教情感於宗教信仰,並經由它對超自然力量及其象徵事物,產生宗教情感之心理體驗。為了達此目的,信眾們在「敬拜讚美」時的宗教情感,就會顯得特別強烈與真摯。甚至有時為了向上帝表明虔敬之情而有意外舉動,如痛哭、倒地、舉手或跳躍等等。宗教學者奧圖(Rudolf Otto)說:「在所有強烈而真誠的宗教情感中,一種最深切、基本的因素,是對信仰者以一種幾乎神魂顛倒的力量來佔據整個精神。」
 
情感可說是主體因著外在世界所有刺激而衍生在感覺、感性層面上的反應態度,從最簡單生理快感到最深刻難以捉摸心理感受。情感的發生不只是生理與心理交織一起的過程,更是人類精神活動的活力系統。人們雖然通過知識領會世界,通過意志改變世界,然而情感卻深藏其中。當情感以好奇心的形式將人的精神導向想要認識的對象時,情感是理性的發端,而滲入理性的情感才使要認識的對象更加清晰。當情感的定向化為意志,而滲入意志的情感才會強化,成為改變行動的動力。
 
情感作為一種瀰漫性的因素,滋潤著精神生活的每一片沃土。宗教音樂的曖昧就在於此,在表達宗教情感的同時是淨化了情感?還是混淆了情感?是導引了情感?還是迷糊了情感?情感的走位是現今教會「敬拜讚美」的極大試探,如果它沒有引入理性、沒有導出意志,只剩下情感自身,情感就會以自我感覺來定位崇拜的對象,就會以自以為是來強化情感自身。失落理性與意志的「敬拜讚美」,其散發出來的宗教情感,就好像跑步於操場的跑者一樣,不管跑得多好多快,它的終點還是它的起點,一直在自己設定的氛圍繞圈。
 
「敬拜讚美」要升級的話,就要讓宗教音樂所表達的情感,能在理性與意志的園地培養滋潤。人類與生俱來的宗教情感是一種自然抒發,會在其族群共有的文學、藝術的脈絡中展現,且根源於賦予人類如此情感的歷史、地理情境。可惜,今日台灣教會的「敬拜讚美」並沒有根植於自己特有的文學園地與歷史脈絡中來培養形成,反而迷失於資本主義價值衝擊下的感情轉移。
 
「宗教情感抒發不當」的主因根源於基督教是一個外來的宗教,不曾深度根植於當地人們的歷史情境與生命困惑,於是宗教情感的抒發無法與人們的歷史根源與情感連結一起。這也導致基督徒宗教情感的不當抒發,宗教情感只是用來滿足短視的心理需求,被抒發來應付資本主義生活中精神空虛下的短暫熱絡而已。思考如何讓「敬拜讚美」升級,如何讓其宗教情感的抒發根源於當地的歷史情境,且以自己的文字詩篇、樂音或藝術風格來展現,是目前台灣教會值得探討的一個迫切課題。
 
■「敬拜讚美」中的故事詩篇
 
宗教與音樂自古以來就纏綿不斷,有時音樂助興宗教,有時宗教滋養音樂。作為宗教音樂,除了外在音樂形式及樂器表現外,重要的是形塑一種氛圍、情感,讓永恆亮光能在此時此刻把握、感受,並由此重新解釋個人或族群的整個過去與未來,賦予它們現在前所未有的意義。在此,永恆和現今透過樂音結為一體,並以其中所發生的故事作為題材吟唱。
 
猶太人的詩篇就是如此,如同一篇偉大史詩動人心魄,其中述說吟唱的就是以色列人在族群歷史中與上帝相交的故事。抽掉了如此故事情節,吟唱的人們或下一代就難以體會詩詞的情感意義,這種情感意義基於個人或族群在過往所體認的事實及對不可測度未來的信靠,勇敢告白上帝是以色列人祖先們的上帝,也是現今引導我們,值得我們信靠的上帝。
 
宗教音樂中的故事是一種見證,說明在神性所支配的人物與事件中,是如何經由轉化與轉機化危險為祝福,經患難而拯救。這種情感意義留置於詩詞中,透過樂音讓現今吟唱的我們吟味,以相同感受的情感轉移成自己的故事。這種詩歌沒有風花雪月下的自憐,就是歷盡滄桑,也要把自己或族群納入永恆的整體意義,讓上帝的作為與自己及族群歷史結合。因此,沒有故事的「敬拜讚美」,如同失落思想的情感,缺乏定向意志。雖然吟唱時信眾興奮有加,興奮過後,信眾仍需回歸一個歸屬家鄉,在熟悉的歷史意義脈絡及共享的信仰與族群的故事中安置。
 
詩篇中的樂曲詩詞就這樣將以色列人對上帝的認知與情感聯繫起來,導致認知結果或想像中的行動過程,都可以在原來的情感基礎上帶來新的感情反應,從而協調情感與認知的整合來激發作出更具熱情的重大定向決定。它表現的方式可以是對上帝恩待族群的感恩歡樂,也可以是對上帝審判族群的悔罪哀傷。不管方式是敬畏、恐慎或感恩、讚美,它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可說。而且吟唱的同時,情感才會依賴上帝的公義來激發行動。
 
神學家阿奎那說,上帝是超越語言所能描述的,但又可通過禮儀去認識與接近,經由這樣的類比,人們才有可能以熟悉的事物去思考抽象事物。「敬拜讚美」的樂音無非催化人們的情感去接近上帝,並在此情感的基礎上帶來新的感情反應,驅使熱情在自己熟悉的事物(如自己的歷史及族群故事)去思考上帝、認知上帝。因此,「敬拜讚美」所衍生的情感可以是一種通路,不只導引出上帝在我們生活周遭的偉大作為,並可由此來委身自已,在我們熟悉的生活周遭事物重新定向,深思熟慮來形塑群體共享的信仰價值,並付出行動。
 
台灣教會將邁入150年慶,150年來我們教會禮拜匯集的難道只有「敬拜讚美」嗎?150年來我們有多少感人信仰故事可以說唱?有多少自己的「詩篇」可以朗讀?有多少曲調、詩班可以匯集齊來頌讚?如果我們的教會真的要「敬拜讚美」,我們就要思考如何讓「敬拜讚美」升級!如何齊來寫自己的詩篇,吟唱台灣人與上帝相交的信仰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